第二次主教战争期间苏格兰军队渡过泰恩河(书中插图)
在这本书中,对于英国内战史,霍布斯提供了丰富而妙趣横生的细节。这些细节经他哲学家的头脑加工,再以他诙谐辛辣、堪称一绝的语言风格表达出来,即使再苛刻的读者,也难以抵挡其中精彩。
《比希莫特》,又称《英格兰内战对话录》,据推测是霍布斯在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之后的几年内写成的,直到作者去世的1679年都没能得以正式出版。三年后,霍布斯的老出版商威廉·克鲁克出版了霍布斯先生的文集,并将《比希莫特》列为首篇。
第一次英国内战(1642-1646)期间,苏格兰“盟约派”与英格兰议会决定携起手来对付自己共同的敌人查理一世,但在随后的第二次内战(1648)中,双方反目,苏格兰人选择支持查理一世。(书中插图)
克鲁克在前言中说:“无论对大众来说还是为了纪念霍布斯先生,我的责任心驱使着我,让我竭尽全力保证这部文集以最原汁原味的风格出版。训真辩妄之心也让我备受煎熬,因为有关‘英格兰内战史’的好几个虚假的版本一直以来误导了全世界,也滥用了霍布斯先生的名字,我能随便指出这些五花八门的拙劣抄本当中出现的上千处错误,还有至少一百处地方是整行缺失的。我承认,霍布斯先生出于某些考虑,曾经反对将此书出版,然而现在此书受到书商们空前的热捧,既然无法阻止,我想我也没有必要担心冒犯谁,只需要做我认为对的事,于是我现在面向世人,出版此书的原始手稿,此稿由他自己的抄写员抄写,大约在12年前由他亲自交到我手中……”
处死斯特拉福德伯爵托马斯·温特沃斯(书中插图)
无论如何,我们应该借此机会向威廉·克鲁克先生致敬,因为他的坚持,300多年后的今天,霍布斯的这部遗作才得以在中国出版。
作者简介
托马斯·霍布斯(1588-1679),英国政治家、哲学家。生于英国威尔特省一个牧师家庭。早年就学于牛津大学,后做过贵族家庭教师,游历欧洲大陆。他创立了机械唯物主义的完整体系,指出宇宙是所有机械地运动着的广延物体的总和。他提出“自然状态”和国家起源说,指出国家是人们为了遵守“自然法”而订立契约所形成的,是一部人造的机器人,反对君权神授,主张君主专制。他把罗马教皇比作魔王,僧侣比作群鬼,但主张利用“国教”来管束人民,维护“秩序”。
名家评论
虽然他显得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,但霍布斯在历史上的地位正愈来愈为人所重视。纵然物是人非,但其言辞与著作中所透露出的思想能超越这种沧桑变化,能对哪怕是最遥远的未来产生影响。
——利奥波德·冯·兰克
《比希莫特》实际上是霍布斯对其在《利维坦》中所宣扬的理论所做的个案研究。他想借内战时期的事件来推行自己的如下政治观,即宗教应受主权者的控制,主权者应当享有绝对的权力和权威。如果不能满足这些条件,内战就是不可避免的结果。
——A.P.马蒂尔尼
以往我们认为霍布斯主张以对横死的恐惧迫使人放弃自己的私欲,但《比希莫特》提出了与之相反的观点,霍布斯在这本关于英国内战的对话录中告诉我们:希望与恐惧之间的微妙平衡的转化,既有可能让人从此顺服,同时也有可能激起叛乱。
——以赛亚·博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