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 学
心学,又称“ 陆王心学”,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,最早可推溯自孟子。北宋程颢肇其开端,南宋陆九渊将之发扬光大,使之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。至明朝,由王守仁(号阳明)首度提出“心学”二字,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将良知付诸实际行动。至此,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。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虽有时同属宋明理学之下,但多有分歧,陆王心学往往被认为是儒家中的“格心派”(一称“主观唯心主义”),而程朱理学为“格物派”(一称“客观唯心主义”)。
心学发端于理学,与程朱理学一样主要研究的是客观规律、认知能力等形而上的哲学问题。相对于程朱理学的观点,陆王心学的核心思想就是“心本论”,也就是说,你所见到的,所听到的,所感受到的全部,就构成了你的全世界。陆九渊从宇宙论和认识论的角度,阐释了以人心为本体的世界观,这就与朱熹的理学完全不同。陆九渊与朱熹相辩论,曾有过历史上著名的“鹅湖之会”,结果是各执己见,互不认同,后来朱熹的学说被统治者认可并奉为官学,陆九渊的学说则逐渐不为人知,直到明代王守仁出现,才令心学出现了复兴的局面,心学的思想体系也得到丰富和完善。
在人身修养的途径上,陆王心学倡导“明心”,所谓“明心”,即“发明本心”,就是使原本那颗晶莹透亮的心重放光明。在王阳明看来,“良知”是人所固有的善性,对父孝,对弟慈,见孩童落井自然产生恻隐之心,这些都是人的善性、良知所使然。他认为若把天下人都当成自己的家人,那么中国所有人都可以团结成一个人。还主张“知行合一”,强调通过身体力行而不是穷究义理以达到人格修养上的完善状态。
心学的魅力使很多人都远道而来聆听学习。王阳明心学流传后世者主要是泰州学派和龙溪学派,他们继承王阳明的主张并发扬光大,其中尤以泰州学派为最,将王阳明的学说推向极端,认为由于理存在于心中,因此,即使不是读书人的平民百姓,只要心存善念也可以成为圣人。泰州学派发扬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,反对束缚人性,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,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学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