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息
《青蓝漫忆》:我在师大园中 师大在我心中
发表于 2025-08-01 16:20:57
《青蓝漫忆》是一部承载着江西师范大学深厚底蕴与文学魅力的佳作。本书特邀江西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傅修延倾情作序,由书法家张鉴瑞题写书名,还收录了傅修延教授的若干精彩文章。书中精选的照片、真挚的散文,从多维度勾勒校园风貌,于光影文字间,将师大的历史变迁与人文精神娓娓道来,令人沉醉。
《青蓝漫忆》
张建 等著
责任编辑:陈炫宇
定价:98.00元
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
作者简介
张建,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原党委书记、副研究员,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,南昌市作家协会理事。主要从事高校管理、思政工作及创业研究工作。近年来,在各类刊物发表文章30余万字。
内容简介
本书作者精选在江西师范大学老校区十余年间拍摄的照片、撰写的散文、创作的书法等作品,并收录傅修延教授若干文章。全书分为历史校园、生态校园、旅游校园、人文校园、创作编、园中藏照集和附录,体现了“我在师大园中,师大在我心中”的人文情怀,具有浓厚的校园怀旧情感,反映了江西师范大学的厚重历史和生态文化。
编辑推荐语
翻开此书,仿若踏入时光长廊。作者以十余年心血,将江西师范大学老校区的光影、文字与墨韵精心汇聚。本书洋溢着校园怀旧温情,承载着师大的厚重历史与生态文化。无论你是校友重温旧梦,还是旁人探寻历史故事,此书都值得收藏!
图书特色
1.名家作序:老校长倾情点睛之笔
本书有幸邀请江西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傅修延取名并倾情作序。作为老校长,傅教授以深厚学识与对学校的深情,高屋建瓴地剖析书籍价值,点明其承载的校园精神与文化内涵。序言如一座桥梁,连接读者与师大过往,为全书增添权威性与思想性,让读者未翻正文,便已感受到书籍的底蕴与分量。
2.文字镌刻:校园生活的深情叙事
书中散文是作者对校园生活的细腻记录与深情抒发。从课堂到课间,从建筑到绿化,文章真挚动人,无华丽辞藻却能打动人心,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找到共鸣,重拾那些被遗忘的校园记忆。
3.光影定格:历史与生态的视觉诗篇
本书精选作者在江西师大老校区十余年间拍摄的照片,以独特视角捕捉校园四季与建筑风貌。每一张照片都是时光切片,呈现校园生态之美与历史变迁,让读者直观感受师大的厚重底蕴与自然和谐,仿佛身临其境,重温校园美好岁月。
名家作序
“下笔情深不自持”
——序《青蓝漫忆》
傅修延
“我在师大园中,师大在我心中。”诗人公刘写给母校的这句诗,包含了值得细细咀嚼的微妙意蕴。
校园有两种,一为客观存在之园,一为心中长驻之园。公刘说自己身在园中、园在心中,是想表达这个园子已经植入心底永难忘怀。古今诗人的心意都是相通的:白居易写过“大都好物不坚牢,彩云易散琉璃脆”的诗句,辛弃疾发过“舞榭歌台,风流总被,雨打风吹去”的感慨,他们都看到世间之物遭受时光磨蚀的景象。所以明代文人喜欢讨论那种长存于纸上或梦里的园林景观,卢象升《湄隐园记》是“园未构而记先之,明吾志也”,刘士龙《乌有园记》则写洛阳各大名园都归于颓败,而藏于自己心中的子虚乌有之园则“风雨所不能剥,水火所不能坏,即败类子孙,不能以一草一木与人也”。张岱在《西湖梦寻》中也说自己“阔别西湖二十八载,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”。
于是,我们理解了作者写作本书的初衷——所谓“青蓝漫忆”,实际上是用文字和图像留住自己梦中的青蓝园。作者长期担任老校区的办公室主任,日复一日地在园子里徜徉,这段经历让他对这里产生了深厚的感情,于是他开始写作,创作了我们正在捧读的这本书。凭借自己七十多年的人生经历,我知道陵谷变迁有时并不需要很长时间,如瑶湖校园西北角,那个我投入过许多心血的小杏岭书院就已不复存在,但是由于保留了与书院有关的文字和图片,这样的消失并未让我特别伤感。世上的一切都处在“成住坏空”的循环往复之中,自然物也难逃荣枯规律的支配,然而,只要我们还留有对美好事物的记忆与热爱,它们就不能说是真的一去不返。
《青蓝漫忆》给我的感觉首先是热爱。怎样来评价本书这种带有工作记录性质的回忆之作呢?陈学昭有本书名为《工作着是美丽的》,一个人能从自己的工作中看到美好,这样便称得上弥足珍贵。本书字里行间洋溢的都是热爱,作者兴趣盎然地讲述着校园里的一枝一叶与一点一滴,凡有纪念价值的楼堂馆所、花鸟虫鱼都未放过。好的讲述首先在于情感的充沛,龚自珍有诗“下笔情深不自持”,指的是情深意切的执笔人会在素笺上恣意喷吐文字。我喜欢与有激情的人打交道,尽管他们有时不免冲动。所谓“人无癖不可与交”,实际上是说无情之人不可交。热爱既是一种情感,也是一种生命创造力。我曾经有文章提到青蓝湖中的桃花水母,如果说那种生灵属于大自然的杰作,那么湖中后来出现的天鹅、雪雁和野鸭则是人工培育的结果。我记得作者有一次带着神秘的表情把我领到指挥塔楼,观看孵蛋机中一排排即将破壳的野鸭蛋。我还记得有次陪某位局长走在校园主干道上,突然几只善解人意的松鼠现身于道旁树上,蹦来蹦去,局长见状立即称赞师大是一座具有游览价值的生态校园。我和作者都是那种异想天开之人,为了增添校园的生机、灵气和活力,我们做了不少像养松鼠这样的傻事,好在校内的父老乡亲能够理解我们。有位老教工甚至这样说:“现在校园成了这个样子,我们都愿意在里面多活几年。”
行文至此,我有个观点要与大家分享。现在人人都在说爱国,我认为爱国需要落到实处,因为祖国并非虚无缥缈的抽象存在,而是由大地、母亲、母校、故乡和故人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实体。我无法想象一个不爱父母、不爱母校的人,会真正热爱自己的国家。老校区之所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不仅是因为这里有遭受日机轰炸却依然屹立的指挥塔楼,以及在弹坑基础上形成的青蓝湖与显微湖,更因为这个地方已是校友心中的情感符号,它代表着许多人难以忘怀的青春岁月,我们的精神生命曾在这里孕育。70周年校庆那天,我特意安排了一名萨克斯乐手在校门口演奏肯尼·基的《回家》,让优美温暖的旋律伴随校友们回到自己魂牵梦萦的母校。莱蒙托夫的《祖国》一诗,用乡间小路、荒村灯火和农家草屋串联起自己的故土之思。当年我在加拿大和英国访学时泛起乡愁,眼前也有指挥塔楼、女教师雕塑等景物掠过。
我的记忆之中最挥之不去的,还是2010年学校的中秋晚会。我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:“差不多演到一半时,一叶扁舟在‘艄公’挥桨下,从荷花丛中悄然驶出,船头上身着古装的女演员演唱了一曲《青蓝湖美》,引起岸上观众的热烈欢呼,人们赞叹这是学校多少年来最有创意的节目。有趣的是,湖中的水禽那晚像儿童一样‘人来疯’:大雁和鸳鸯频频游到聚光灯下,黑天鹅则合着音乐的节奏晃动曲线优雅的长颈,似乎要与演员一道翩翩起舞。”
爱校之人必有护校之举。和本书作者一样,我们这些过来人都对老校区怀有一种特别的珍爱之情。由于位居省城中心,交通方便,这块风水宝地成了一些人眼中的“唐僧肉”,外界一直有舆论要求我们把它卖了以偿还建设新校区的债务,这样的论调在学校主体迁往瑶湖之后变得格外刺耳。为了消解外部压力,我们大力宣传老校区的历史文化价值。为此我们刻意标出了一些老建筑的旧名,并以老校区为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旧址为由,向上级部门申请将此地作为文物保护起来。经过文物专家的考察论证和热心人士的出手相助,老校区后来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还被列为江西省文物“一百个重要发现”之一,这样我们终于拿到了一把让“觊觎者”彻底死心的“尚方宝剑”。当作者在电话中报告这个喜讯之时,我发现自己的眼眶瞬间潮湿了。
“守土有责”是今人谈到工作职责时常用的表述,在我看来作者尽到了自己守护校园的责任。学校当年对老校区整治提出了三大目标——“这里要成为安静有序、远离商业活动的教学场所,成为年轻人接受爱国爱校教育的露天博物馆,成为离退休教工颐养天年的休憩乐园”,作者为实现这三大目标付出了不懈的努力。我和作者为此有过许多合作。我的许多想法通过他的实际操作变成了现实,更为重要的是他能借助想象和创造力开展工作——本书讲述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对这一点的证明。可能有读者会觉得书中的讲述有点琐细,但我觉得作者有权这样“絮絮叨叨”,我相信对老校区有感情的人都会喜欢这样的讲述风格。
加西亚·马尔克斯在《活着为了讲述》一书中说:“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,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,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。”相信《青蓝漫忆》中的讲述,会让许多对本书产生共情的读者感觉到岁月未曾虚度。感谢作者把那些充满激情的日子重新带到我们眼前······
2024年10月30日于白云山下相思河畔
长按或扫码购书
撰稿:陈炫宇/高等教育出版中心
编辑:饶俊思
审核:张芝雄
核发:李月华
江西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江西红星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技术支持
联系地址:南昌市三经路47路附1路 邮编:330006 发行联系电话:0791-86898815 编辑业务联系电话:0791-86898825
传真:0791-86898827 Email:jxpph@tom.com
新出网证(赣)字10号